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6日讯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的提升,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上各类酸奶、零食等与益生菌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数据,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36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全球益生菌消费市场的近半壁江山。益生菌产品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实现健康诉求,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高地。
尽管益生菌产品因其健康的属性备受关注,但有关益生菌“效果”的争论一直没有减少。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晓军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避免 “益生菌万能论”和“益生菌无用论”两种极端的观点。在他看来,益生菌在食品、医药、健康产业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行业中的一员,对于益生菌的态度要科学严谨,按照科学方法去做研究与生产,将优质、安全、有效的产品供给消费者。
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全球益生菌市场的增长率稳定维持在10-15%。分地区来看,全球益生菌消费市场中亚太地区占比最大,占47%,其次为欧洲、北美和中东,占比分别为22%、16.5%和6.5%。2014年我国益生菌市场容量达到423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7%。
与增速明显的行业发展相比,国内的益生菌行业仍处于鱼龙混杂阶段。在刘晓军看来,对于益生菌的定义要明确,老百姓俗称的乳酸菌不一定是益生菌,益生菌一定要是能被人食用了之后,经过胃、胆等强酸环境后可以活菌进入肠道,对肠道和人体健康有益处,才能叫做益生菌。
冲剂、滴剂、胶囊、糖果饼干、乳制品、婴儿辅食……对于让人眼花缭乱的益生菌市场。刘晓军认为,很多消费者买到的益生菌产品没有菌株号,产品缺乏临床试验。再一个,产业相关法律滞后,益生菌的生产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以及膳食补充剂的使用,都缺少相关标准的支撑。
对于益生菌产品而言,是否有效果,产业化应用一定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验证的流程上,明确菌株的基因特性、基础生理生化特征,还要有菌株相关的文献支持以及专利。而在产业化之前,则要依次进行菌株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益生特性的评估最终才能进入到产业化环节。
刘晓军表示,“益生菌的功效研究是一个长期、严谨和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去研究益生菌” 。
除了产品有效果,对于益生菌而言,安全性同样重要。以自身经验为例,刘晓军介绍称,做益生菌一定要做安全性评价,还要做耐药性的检测,检测菌株的耐药表型和抗性基因的转移特性。此外,还有毒理的检测,以及溶血性的检测。在他看来,做益生菌,首先要保证安全,后面才能做有效性研究。
有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价值将达到88亿美元。我国益生菌年平均增速约14%,当前益生菌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有媒体报道,从细分行业来看,益生菌食品占比最高,且以发酵乳制品为主,消费规模占比约78%。但在益生菌原料方面,外国企业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场。本土的益生菌原料企业还比较弱小。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益生菌行业迅速发展,在塑造细分龙头上仍有较大市值空间,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大体量的公司。
中国的益生菌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刘晓军给出的答案是从研发入手,对做益生菌的人,建立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具有非常意义。从 2001 年到现在,我们建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菌种资源库,现在有 18000 多株。预计在 2020 年,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和双歧杆菌资源库,接下来还要建最大的母乳来源的双歧杆菌资源库。
“做益生菌的话,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很重要,加工技术也是同样重要的。不是说你有了钱投了设备,就一定能加工出好的产品来,这个东西不一定啊。”刘晓军介绍称, 建立益生菌菌种资源库的目的不是让其中所有的菌种都进行商业化,目的在于通过庞大的资源库为菌种的研发提供支持,让进入生产环节的益生菌产品都能发挥效果,为消费者的健康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