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鼠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纽约、洛杉矶、巴黎等大都市都被爆出过“鼠满为患”的新闻,每年要投入巨额资金来灭鼠。
可是,知名科学杂志《鹦鹉螺》曾经刊登的一篇研究,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目前各国城市大力灭鼠的行为,不但灭不掉老鼠,还很有可能加剧疾病传播。
文章介绍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知名病理学家切尔西·希姆斯沃思(chelsea himsworth)的最新研究成果。
希姆斯沃思教授的团队对温哥华城市老鼠种群做了多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中的老鼠种群有着鲜明的地域聚居的特点。
大规模的灭鼠行为,无法彻底消灭老鼠,只会让鼠群逃离原有的“据点”。
在迁移过程中,它们会和其他领地的老鼠发生撕咬争斗,而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会彼此传播,发生融合,甚至产生新型的病毒。这些新病毒,又会通过老鼠传播给人类。
这个发现,确实有点反直觉。
之前全球各大城市的灭鼠策略,往往是“见一只杀一只”。但这项研究带来的新知是,鼠患真正可怕的地方,不是在于鼠群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流动性”和“传播性”。
不讲究策略地灭杀、驱赶,反而会增加鼠群的流动性,带来病菌的传播和扩散,甚至催生新型疫病的出现。
那么,难道就放任老鼠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文章给出的建议是,各个城市应该转变灭鼠策略,变灭鼠为控鼠,减少鼠群的流动,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控制疫病传播。
文章中说:和灭鼠相比,人们更需要做的是保持城市老鼠种群数量的稳定,减少鼠群的流动——这是基于对城市鼠患的深入研究才获得的发现。
为什么灭鼠反而会增加疾病传播?
之所以灭鼠反而会增加疾病传播,原因就在于“流动”两个字上。
希姆斯沃思教授的团队花了六年的时间,对温哥华城市里的老鼠种群进行了跟踪和调查。他们发现,目前看似“彻底”的灭鼠方式,其实很难杀灭老鼠,反而会刺激老鼠进行流动和迁移。
而疾病的传播,恰恰是流动的结果。
为什么会产生流动呢?
因为老鼠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和人们之前预想的可能不太一样,它们并不是通过下水道四处流窜的,而是以家族为单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聚居。
它们的领地意识非常强,不同街区之间的老鼠家族彼此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一旦某个街区展开了灭鼠行动,那这个老鼠家族很有可能就会举家逃窜,它们身体内携带的细菌和病毒,也就有了向外传播的机会。
尤其是一旦它们跑到别的老鼠家族的地盘上,几乎马上就会和跟当地的老鼠发生激烈的撕咬和争斗,场面异常惨烈,常常会咬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另外,由于有“入侵者”,当地的老鼠出于防卫本能,还会肆无忌惮地撒尿和排泄,宣示领地主权——这些状况,都为病菌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科学家推测,正是在这些撕咬和争斗当中,不同区域的老鼠之间携带的病菌,会交叉传染、融合,甚至催生出新的病菌种类。
老鼠的消化道,就像一个超级工厂,为这些病菌的交融和演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场所。
你可能想问,都是老鼠,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难道还不一样?是的。
我要告诉你的是,老鼠身上携带的病菌,带有明显的区域性。从根源上来说,这些病菌并不是老鼠自身就有的,绝大部分都是它们从周边的环境中获取,又在自己的消化道内融合而成的。
举个例子,有一种很知名的超级抗药细菌,叫“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人会出现致死性肺炎,大多数抗生素拿它没办法。
曾经有人在温哥华某街区的老鼠体内,发现了这种金黄葡萄球菌的一个新亚种。
通过分析,他们发现这种新亚种有一部分基因片段,明显来自于另一种叫“耐红霉素肺炎链球菌”的超级细菌,而这种链球菌一般只会在家养动物,比如宠物狗身上发现。
这么一来,就可以推测,这些老鼠从下水道或垃圾中,获取了“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葡萄球菌”,又在人类的后院中,获取了宠物狗身上的“耐红霉素肺炎链球菌”。
在老鼠消化道中,两种病菌互相融合,诞生了新的病菌类型。而这些新的病菌,最后很有可能会随着老鼠的排泄物和唾液,传染给人类。
刚才也说了,由于老鼠极强的领地意识,某一街区老鼠身上的病菌,一般都被限制在这个街区内,很少外传。
可是,大规模的灭杀行为,很有可能会造成老鼠家族的逃窜。这样的话这些老鼠身上的病菌,就有了扩散的机会。灭鼠行为导致的鼠群流动,反而变相推动了病菌的传播。
变“灭鼠”为“控鼠”
如果希姆斯沃思教授团队的研究结论成立,那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城市执行的灭鼠政策就都错了。
更好的策略,并不是对老鼠进行杀光和驱赶,而似乎是——什么都不做,别管它们就对了。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不服,人总比老鼠厉害吧?
现在的灭鼠方式那么多样,各种毒饵、诱捕器,把这一片的老鼠团灭了,细菌不就传不出去了吗?
可现实情况是,人类的灭鼠方法是杀不光老鼠的,因为老鼠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出乎意料地强悍。
文章中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在动物中,除非像猫、狗一样接受人类的家养驯化,否则极少有哪些能像老鼠一样,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适应得如此之好的”。
老鼠是在“脏乱差”中生存的高手,环境越乱,它们生活得越滋润。老鼠需要的资源并不多,有个阴暗的角落栖息,有淡水和少量食物就能活下来。
而人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混乱,恰恰为老鼠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换句话说,老鼠甚至比人类更适应城市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纽约、巴黎鼠患成灾,而当地市政府不停地灭杀、诱捕、驱赶,却始终无法起到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希姆斯沃思教授建议,人们应该转变灭鼠策略,把“灭鼠”变成“控鼠”。
也就是说,把侧重点从“灭杀”放到“减少鼠群的流动性”上来。因为最新研究带给我们的发现恰恰是,本地老鼠不危险,外来老鼠才危险,新的老鼠就意味着新的病菌。
从控制疫病传播的角度来说,维持本地鼠群数量的稳定,甚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举个例子;
温哥华港是全加拿大最大的港口,希姆斯沃思教授曾经研究过温哥华港聚居的鼠群,她发现这里的老鼠耳朵里,普遍都有一种很特别的螨虫。
这种螨虫在加拿大本土是没有的,一般只出现在亚洲。
那为什么温哥华港的老鼠耳朵里会有呢?很容易想到,肯定是因为温哥华港有大量货物来自海外,带来了传染的机会。
可研究者发现,这些外来螨虫只能在温哥华港的鼠群中找到,温哥华其他区域的老鼠耳朵里就没有。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温哥华港的鼠群,对外来的传染物起到了一个“缓冲器”的作用。当地鼠群的相对稳定,有效地阻止了外来螨虫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可是,要是不去灭杀的话,又怎么能保持鼠群数量的稳定,不会让老鼠过度繁衍,鼠患成灾呢?
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减少混乱,创造更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刚才我们也讲了,老鼠是在混乱中生存的专家。整洁和秩序,对它们来说就等同于“不宜居”。
调查发现,那些城市中脏乱差的地区,老鼠的数量往往也更多,因为这里是它们的乐园。环境越混乱,它们就能获取越多的生存资源。相反,街区越整洁越有序,老鼠的生存空间就越小。
听起来,这种“控鼠”策略可远远没有投毒、放捕鼠器来得干脆,来得“立竿见影”,但其实,这才是有效控制鼠群数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鼠群流动性的良方。
*the case for leaving city rats alone, a vancouver rat study is showing us how pest control can backfire, by becca cudmore, feb 14, 2019
*new york city’s rat problem is getting worse, by danielle furfaro, new york post, june 12, 2018